简体中文 Chinese
├ 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

China SIF | 2021年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浏览次数 : 2076
更新时间 : 2022-03-28 10:49:49

2021年3月24日,由商道融绿联合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共同发起的 “2021年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商道融绿副总经理关睿女士主持,郭沛源博士深度解读2021年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参与碳中和与ESG投资主题对话环节,就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以及带来的投资机遇等分享了独到的见解。
 


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博士从政策、资金、ESG产业生态三方面来解读中国责任投资发展的十大趋势。从政策趋势来看,在新冠疫情阴霾笼罩下,国内外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ESG投资却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抹亮色,2030年碳达峰目标和2060碳中和目标共同构成“30·60目标”,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向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转型。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将不断丰富,气候投融资、碳市场成为重要发力点;碳中和目标下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提升,弥补市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保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目录中的项目积极贡献于气候变化目标。
 

资金层面来看,市场的热度在增加,各类ESG产品百花齐放,商业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在两年内将ESG理财产品从零做到40多只。中国有两家AO签署了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即中国平安和双湖资本;主权基金中投公司推出了ESG投资政策;社保基金理事会选聘境外投资管理人的公告中明确了委托产品的责任投资属性;国寿资产则利用保险资金试水ESG投资策略。我们预计,2021年境内AO将继续稳步推进ESG。除此以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可持续金融国际标准的建设,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金融技术委员会(ISO/TC322)的工作。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将通过修订国内标准和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的趋同,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并且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时,要遵循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这一原则。预计这些措施都将促进境外资金布局中国ESG。
 

ESG产业生态方面来看,整个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生态圈。过去十多年,MSCI、晨星、穆迪和标普等全球金融服务机构在ESG领域发起了一系列投资并购,部分投资并购也延伸到中国市场,如2019年穆迪投资商道融绿少数股权。近两三年,中国ESG专业服务机构数量迅速增长,细分行业取得长足发展。此外,国际组织、行业协会、信用评级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财经媒体等多各类组织也不断增加对ESG服务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与ESG产业链中的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低碳转型下的工商企业、监管部门等共同形成了一个ESG发展格局。此外,2020年ESG信披政策在交易所层面有所进展,深交所将ESG纳入信披考核、上交所鼓励科创板自愿披露ESG,但市场久盼的ESG信披指引尚未出台。预计2021年ESG披露政策将有突破,驱动上市公司ESG信披数量增长。同时,学术界也对ESG研究的热情日渐高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先后成立与绿色金融及ESG相关的研究机构。
 

接下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在“碳中和与ESG投资“的主题对话环节,介绍了海通国际的ESG实践:海通国际自2019年起开始践行ESG发展战略。2020年,海通国际承销了32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发起了港股市场第一支A股ESG指数的ETF,并宣布将于2025年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2021年3月,海通国际获得MSCIA级的ESG评级,是中资投行中的最高评级。
 

在谈到中国碳中和路径方面,孙博士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既实事求是又充满挑战的目标,需要各行各业通过“三步走”来实现:第一步是节能减排,通过负责任生产和消费、以及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来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二步是能源结构转型,从化石能源转为绿色可再生能源;第三步是通过植树造林、碳捕获、碳储存等技术回收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
 
在碳中和到来时机,未来的直接投资机遇主要是在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相关产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科技等产业;间接投资机遇包括上下游产业(如电网、输变电、发电设备、环保家居等)、大宗商品(锂、铜、银等)、碳中和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第三方服务机构(如碳核算、信息披露、顾问、咨询、评级等)、以及金融领域(如绿色债券、碳交易、碳中和基金等)。
近年来,中国责任投资发展驶入快车道,包括绿色金融、ESG、影响力投资在内的广义上的责任投资理念越来越被国内金融机构所认知和接纳。作为中国责任投资市场的早期推动者与实践者,商道融绿与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将持续帮助市场各方观趋势、理思路、定策略。